汉语拼音基础知识
Table of Contents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拼音的组成及相关术语
拼音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声母
声母(Initials),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起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音节。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也有类似的结构,一般由辅音充当,即首辅音。
辅音的主要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熟悉英语音标的童鞋,对辅音应该很熟悉(事实上声母并不完全等同于辅音,但不考虑零声母情况下,基本可以认为声母就相当于辅音)。
汉语各大方言的声母数量不一,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声母多的方言,韵母一定少,声母少的方言,韵母一定多。
普通话声母表(23个):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
声母 | b | p | m | f | d | t | n | l | g | k | h |
读音 | bō | pō | mō | fō | dē | tē | nē | lē | gē | kē | hē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j | q | x | zh | ch | sh | r | z | c | s | y | w |
jī | qī | xī | zhī | chī | shī | rī | zī | cī | sī | yī | wū |
普通话声母有23个,但其实汉语拼音方案里的声母表,是不包含y、w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只有21个声母,至于为什么小学学的是23个(也就是包括y、w),后面会说明。
声母的真正读法,其实跟英文的辅音一样,很小声的,我们平时学的声母的读音,是添加了韵母和声调(一声)的读音(如上表所示)。
可以看到,b p m f 是添加了韵母o,d t n l g k h 是添加了韵母e,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是添加了韵母i,w是添加了韵母u,添加韵母也许是为了读起来更容易听清楚,比如你要拼“玻”这个字的拼音“bō”的时候,你会默念“be-o-bo”,而不是“bo-o-bo”,因为不管是be还是bo,都不是声母b的真正发音,而是添加了韵母e和o之后的发音,所以实际拼读时,都会找一个比较合适的元音来让辅音发出声来。
韵母
如果你熟悉英语音标,那么你肯定知道,英语音标有两种音,一种是元音(vowel),一种是辅音(consonant)。由于前面说过,声母就相当于辅音,那韵母是不是就相当于元音呢?其实不是的。
韵母(旧称“韵”)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如“娘”niáng的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α是韵腹,ng是韵尾。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可有可无。如“大”dà的韵母是α,α是韵腹,没有韵头、韵尾;“瓜”guā的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α是韵腹,没有韵尾;“刀”dāo的韵母是ao,其中α是韵腹,o是韵尾,没有韵头。
介音(介母)
介音,是韵母中主要元音(即韵腹)前面的元音音素,由于介音常常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故得名“介音”。它的发音轻而短,只表示韵母发音的起点,一发音就滑向韵腹了。介音是韵母的组成部分,也叫“介母”。比如,chuan的韵母是uan,u是它的介音,也就是说,介音也算在韵母中。
介音也叫韵头。前面说过,韵母可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例如“装”zhuāng的韵母是uang,其中u是韵头(也是介音),a是韵腹,ng是韵尾。
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但不一定有韵头和韵尾。如“八”bā的韵母是a,韵腹也是a,韵头和韵尾都没有;“花”huā的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a是韵腹,没有韵尾;“菜”cài的韵母是ai,其中a是韵腹,i是韵尾,没有韵头。 介音一共有三个:i、u、ü,他们都位于各韵母的开头,如:ia、ie、iao、ian、iang、iong、ua、uo、uai、ui(uei)、uan、un(uen)、uang、uong。
四呼
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用以指称近现代汉语的介音系统,合称“四呼”。“四呼”之名,最初见于明末《音韵直图》,后见于清·潘耒·《类音》,四呼的名称方沿用至今。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无韵头时)来确定四呼的。
(一)开口呼是主要元音为a、o、e(但除了i u ü开头的,如ia,ua,uan等)的韵母。也可以排除法的方式:韵母不是i u ü 并且没有 i u ü 为介音的(如ia,ua,uan等),称为开口呼,但有例外:ong为合口呼(因为它的本质是ung),iong为撮口呼(因为它的本质是üong,只不过写成iong);
(二)齐齿呼是主要元音为 i 和韵头为 i 的韵母(如ia ie);
(三)合口呼是主要元音为 u 和韵头为 u 的韵母(如ua uo);
(四)撮口呼是主要元音为 ü 和韵头为 ü 的韵母(如üe üan)。
隔音符号
1、ɑ,o,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ɑo(皮袄)。
2、两个拼音容易发生误读的或两个相同元音属于不同词的,这两个拼音间加标隔音符号(’),如:堤岸 dī’àn;答案 dá’àn。
零声母音节
有些字的拼音开头是没有声母的,如:爱(ài)、凹(āo)、噢(ō)、饿(è)、儿(ér),汉语拼音中把这些没有声母开头的音节称为“零声母音节”,但有些人把“零声母”也认为是一种声母,这个我是不赞同的,但其实都没有错,只是不同的理解方式而已。
十个单韵母“a o e ê i u ü -i(前) -i(后) er”中为什么只有a o e er开头的字,却没有i u ü开头的字呢?
其实是有拼音开头为i u ü的字的,只不过改写法了,你不知道而已。比如“一、医”的拼音是yī,“乌、屋”的拼音是wū,鱼的拼音是yú,约的拼音是yuē,这些字,实际上都属于零声母音节,只不过汉语拼音方案规定:
- i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个y,即变成yi,但还是发i音;
- u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个w,即变成wu,但读音还是u;
- ü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个y,并把ü两点去掉,即变成yu,但发音还是发ü。
也就是说,实际上“一、医”的拼音应该是“ī”,“乌、屋”的拼音应该是“ū”,鱼的拼音应该是“ǘ”,“约”的韵母应该是“üē”,只不过人为的规定把i u ü开头的音用y、w来代替。
问:为什么要用y、w、yu来代替i u ü呢?为什么i u ü单独成音节时,前面要加y、w、y,但发音不变呢?
答:为了减少隔音符号的滥用。问题的关键,是因为i u ü都是介音,而介音如果不用y、w分隔,或者不改写为y、w,很容易混淆。比如“大兴安岭”要拼成 Dàxīng’ānlǐng,这里的小撇就是隔音符号,如果忘了这一小撇,写成Dàxīngānlǐng,就变成“大心肝岭”了。而普通话中,i、u、ü 开头的韵母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 a、o、e 开头的韵母。要是不用y、w作为隔音字母,拼音里就会有非常非常多的地方都得加上小撇,像“沈阳”就要写成Shěn’iáng,否则就会变成“舍娘”(Shěniáng),现在用上隔音字母y,写成Shěnyáng,好读好认,美观大方,也不会出现隔音符号泛滥的情况。
因为位于韵母前面的,与韵母相拼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声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的拼音知识中,把y、w教成声母,因为这符合一般规律,让小学生更好学,毕竟也不太适合跟刚学拼音的小学生解释太多,否则拼音没学成,反而一堆规则记不住,如果有个别学生有钻研精神,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再给他(她)解释就行。
整体认读音节
整体认读音节一般是指添加一个韵母后读音仍和声母一样(或者添加一个声母后读音仍和韵母一样)的音节(yuan比较特殊),也就是指不用拼读即直接认读的音节,所以整体认读音节要直接读出。
整体认读音节有:zhi chi shi ri;zi ci si;yi wu yu;ye yue yuan;yin yun ying。它又分为两类:平舌音、 翘舌音,平舌音有3个:z、c、s; 翘舌音有4个:zh、ch、sh、r。
整体认读音节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小学教学,为了不给小学生学比较难的音的。比如:zhi chi shi ri这几个整体音节中的i,其实并不是小学教的韵母 a o e i u ü 中的i,而是i的变音,我们把它叫 -i(后),整理如下:
- zhi chi shi ri -> -i(后)
- zi ci si -> -i(前)
- yi wu yu -> i u ü (y、w不发音)
- ye yue yuan -> ie üe üan (y代表i,yu代表ü)
- yin -> in (y不发音)
- yun -> ün (yu代表ü)
- ying -> ing (y不发音)
其中ie中的e,发音并不是 a o e i u ü 中的e,而是发ê,如果不教整体认读音节,那么就要教“-i(前) -i(后) ê”这几个不好掌握的发音,另外还要教y、w不发音的情况(yi wu yu),以及解释为什么要用y、w、yu来改写i、u、ü,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想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自己去网上学习或者问老师(或者以后大学选择文学相关专业来研究)。
PS:yan不列为整体认读音节。因为yan中的a,既不等同于a o e i u ü中的a,也不等同于ê,而是类似英语中的[æ]。yan中an的国际音标是[æn],有的老师教成“y(衣)-an(æn)-yan(烟)”是可行的。同理,xian中的a也不是a音,而是ê音。
ê的发音:
拼音声调
汉语拼音有四个声调:
- 阴平(第一声),用
ˉ
表示,如: ā; - 阳平(第二声),用
ˊ
表示,如: á; - 上声(第三声),用
ˇ
表示,如: ǎ; - 去声(第四声),用
ˋ
表示,如: à。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声调位置的规则:《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这个“主要元音”就是“韵腹”。比如“标”的拼音为“biāo”,b是声母,iao是韵母,i是韵头,a是韵腹(主要元音),o是韵尾。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的,比如秋,如果直接按“qiū”这种写法,i是韵头,u是韵腹倒也没错,但关键在于,iu是iou省略o的写法,如果写回原型“iou”,则o为韵腹,但声调却标在u(韵尾上),同理还有uei和uen,它们的简写分别是ui和un,所以遇到这种简写的,就直接在简写上找韵腹,不要自作聪明的还原后再找,不然会出现错误。
声调的五度标记法:没错,这里的1、2、3、4、5,其实就是do re mi fa so,你可以把一个音(如ā)读出这五种音高,然后再根据下图去变音,就可以读出音调了。
为什么四个声调叫阴阳上去?其实这四个字刚好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yīn(阴) yáng(阳) shǎng(上) qù(去),有些人可能会说,怎么可能,上字明明是shàng,第四声好不好?可是你去查查,上字除了第四声,还有第三声和轻声的读法。至于为什么要选“阴阳上去”四个字来代表音调,因为这个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如果你还想进一步知道古人为什么偏偏用这四个字?那只能你自己去查资料了,查到了别忘了在评论里告诉我呀。
普通话
普通话标准音采集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当时承德市还属于“热河省”,后来才撤省归河北的),所以严格来说,普通话也是中国方言的一种,只不过刚好它被选来当普通话标准音了而已。
滦平县位于北京的东北部(地图上看是北京右上角),与北京密云区相连,由于这里比北京市区更完整的保留了北京的音(具体看这里),所以才选择采集这里的音作为普通话标准音。
1906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写了一本名为《江苏新字母》的书,书中将汉语分为三类,其中有一类就名为”普通话”。他说,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严肃的科学论证,称”官话”显然是不可以的;称”国语”也是不妥的。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汉语,还不能称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才采用了节缩的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当然,据说普通话也是创造出来的语言,其发音并不完全与某个地方的相同,但大体上是基于北方官话发音而与南方的发音相差较大甚至完全不同(南方方言太多了,粤语、闽语、吴语等等,每种语里又有很多不同的口音)。
大陆汉语拼音台湾与注音39韵母区别
大陆汉语拼音的39韵母,是把-i(前)、-i(后)分开来算的,并且有ueng这个音(零声母,u读w乌)。
而台湾注音把-i(前)、-i(后)作为一个-i
,并且它多了io与iai,没有ueng(因为他们认为ong就是ueng,其实一直到1958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之前ong和ueng都是同音,请看:拼音ong到底怎么读?)。
小学汉语拼音不完整的原因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颁布。不过在颁布之后,推行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它并不是一套十全十美的方案。于是从语文教师到语言学家,社会各界的人曾一起为拼音方案的改进做出过努力。
方案本身要合理,但推行同样重要。语言文字工作者不只是把拼音方案照搬到第一线的教学实践里,还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
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正式方案,必须严格地遵循语言学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对于七八岁的小朋友来说,太复杂了。所以我们小时候学的拼音,不完全是「正式版」的汉语拼音方案,而是改良过的「实用版」。
如果你翻开汉语拼音方案,可能会发现,声母表里没有 y、w。用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说,y、w 是「隔音字母」。我们都知道「隔音符号」,比如说,「大兴安岭」要拼成 Dàxīng’ānlǐng,这里的小撇就是隔音符号,如果忘了这一小撇,写成 Dàxīngānlǐng,就变成「大心肝岭」了。而普通话中,i、u、ü 开头的韵母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 a、o、e 开头的韵母。要是不用隔音字母 y、w,拼音里就会有非常非常多的地方都得加上小撇,像「沈阳」就要写成 Shěn’iáng,否则就会变成「舍娘」(Shěniáng)。现在用上隔音字母 y,写成 Shěnyáng,好读好认,美观大方,也不会出现隔音符号泛滥的情况。
可这是说给大人听的,不适合讲给刚学拼音的小学生听。这时已经升任文改会副主任的叶籁士就想了一个主意,在《汉语拼音入门》里把 y、w 也教成声母,y+a=ya(伊—阿—压),跟 b+a=ba(播—阿—八)一样的教法。
可是这样的话,yi要怎么教呢?y+i=yi(伊—伊—伊)?叶籁士又想了个法子,这种不要拼,直接念,这就是「整体认读音节」的由来,什么zhi、chi、shi、ri、yi、wu、yu都直接整体读,不要拼,把小朋友们「糊弄」过去就得了。
「糊弄」似乎带有贬义,可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真得感谢这样的「糊弄」。叶籁士自己就是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成员之一,当然知道 y、w 不是声母,是隔音字母,zhi、chi、shi、ri是变读,拼得出来,但他更知道在实践中要讲求变通,才能最好地为尽可能多的普通人尽快掌握拼音而服务。1963年,这两种变通的教学方法正式进入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如果没有这样的创造力,没有这样的「糊弄」,拘泥于理论,一板一眼地讲大道理,推行是一定会遇到挫折的。
汉语拼音字母表
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表
在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表中,一共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共47个音。
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表 | ||||||
---|---|---|---|---|---|---|
声母23个 | ||||||
b(玻bō) | p(波pō) | m(摸mō) | f(佛fó) | |||
d(的dē) | t(特tè) | n(呢nē) | l(了lē) | |||
g(哥gē) | k(科kē) | h(喝hē) | ||||
j(鸡jī) | q(七qī) | x(惜xī) | ||||
zh(知zhī) | ch(吃chī) | sh(诗shī) | ||||
z(资zī) | c(词cí) | s(思sī) | ||||
r(日rì) | y(衣yī) | w(屋wū) | ||||
韵母(24个) | ||||||
单韵母 | a(啊ā) | o(我wǒ) | e(鹅é) | |||
i(衣yī) | u(屋wū) | ü(女nǚ) | ||||
复韵母 | ai(爱ài) | ei(微wēi) | ui(推tuī) | ao(凹āo) | ||
ou(欧ōu) | iu(溜liū) | ie(贴tiē) | üe(约yuē) | |||
特殊韵母 | er(儿ér) | |||||
前鼻韵母 | an(安ān) | en(恩ēn) | in(拼pīn) | un(轮lún) | ün(晕yūn) | |
后鼻韵母 | ang(昂áng) | eng(风fēng) | ing(应yīng) | ong(通tōng) | ||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 ||||||
zhi(知zhī) | chi(吃chī) | shi(师shī) | ri(日rì) | |||
zi(资zī) | ci(次cì) | si(思sī) | yi(衣yī) | |||
wu(屋wū) | yu(迂yū) | ye(噎yē) | yue(约yuē) | |||
yin(因yīn) | yun(晕yūn) | yuan(渊yuān) | ying(应yīng) | |||
小学汉语拼音一共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共47个音。 |
- 当j q x与ü相拼时,要去掉两点,如“居jū、区qū、需xū、迂yū”,因为j q x只能与ü相拼而不能与u(乌)相拼;
- 当n l与ü相拼时,不能去掉两点,如“女nǚ、吕lǚ”,原因n l可以与u(乌)相拼,如努(nǔ)、鲁(lǔ);
- 整体认读音节的意思是这样的音节整体读,不用拼读,原因是为了减少小学教学复杂度;
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共21个,相比小学的声母表,少了y、w)。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 | ||||
---|---|---|---|---|
开口呼 | 齐口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
单 韵 母 |
-i(前/后) | i | u | ü |
a | ia | ua | ||
o | uo | |||
e | ||||
ê | ie | üe | ||
er | ||||
复 韵 母 |
ai | uai | ||
ei | uei | |||
ao | iao | |||
ou | iou | |||
鼻 韵 母 |
an | ian | uan | üan |
en | in | uen | ün | |
ang | iang | uang | ||
eng | ing | ueng | ||
ong | iong |
- y、w不是声母,它们只是i和u的代替符号,在小学的时候说它是声母是为了方便教学。因为声母就是在韵母前面与韵母相拼的,而我们现实使用中,不管是鱼(yú)还是乌(wū),看上去都是声母y、w与韵母i、u相拼,所以从这点看,y、w所在的位置就是声母,自然就把y和w看作是声母了,但其实,鱼(yú)的发音其实就是“ǘ”,同理,乌(wū)其实的就是“ū”,所以原则上“鱼”和“乌”是跟“啊(ā)”、凹(āo)一样,它们的拼音前面是没有声母的,这在汉语拼音里叫“零声母”音节;
- 韵母ㄦ写成 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 r。例如:“儿童”拼作 ertong,“花儿”拼作 huɑr。因为这里的r不代表音素,它不是韵尾,只是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所以er虽然是两个字母,但还是单元音;
- 韵母“ie”、“ue”、“ian”中的e单独发音不是e,而是ê;
- i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单i加个y,写成 yi(衣),其它改i为y,写成yɑ(呀),ye(耶),yɑo(腰),you(优),yɑn(烟),yin(因),yɑng(央),ying(英),yong(雍),其中in/ing比较特殊,要加y而不是改i为y(因为如果改i为y,就变成yn,yng,只有声母,没有韵母了);
- u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加个w,写成 wu(乌);复韵母改u为w,写成:wɑ(蛙),wo(窝),wɑi(歪),wei(威),wɑn(弯),wen(温),wɑng(汪),weng(翁);
- ü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全部加y并去掉ü的两点,写成 yu(迂),yue(约),yuɑn(冤),yun(晕)。
- ü 行的韵母跟声母 j q x 拼的时候,写成 ju(居),qu(区),xu(虚),jue(觉),que(缺),xue(学),ü 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 l,n 拼的时候,仍然写成 lü(吕),lüe(略),nü(女),nüe(虐),原因是j q x只能与ü相拼,不能与u相拼,所以去掉两点也不会造成误会,而l n除了可以跟ü相拼,还能跟u相拼,自然就不能省略两点;
- iou,uei,uen 前面加声母(即实际使用)的时候,写成 iu,ui,un,如 niu(牛),gui(归),lun(论);
- in和ing本应写成ien和ieng(在注音系统里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实际用的时候省略了e,很多南方人ing发音不准,你可以试试发:i(伊)+eng(ēng)的连音,你会发现这样读更容易读准,北方人因为本身就那么发音的,所以他们即使不知道这个规则也很轻易就能发对;
- 注音系统中没有ong,而是用ueng代替,也就是说,在注音系统中ong其实是读“翁(wēng)”这个音的,但奇怪的是,像“红”字,它的注音是“ ㄏㄨㄥˊ”,写成拼音就是huéng,但真正读起来又跟拼音没区别,实际上完全按拼读的方式去读的话还是有区别的,说明注音系统还是有缺陷,同理,拼音、英语音标也一样有缺陷;
- ao本应写成au,如果你问为什么,你试试拼一下,是“ā ō—>凹”呢还是“ā ū->凹”顺口?哪个拼起来更像?显然是后者更像,只不过据说是由于“u连写时容易混淆”而把u改成了o,同理,ong本应写成ung,只不过人为改成ong;
- iong其实应该是üong,你可以自己仔细读读,“q i óng->穷”,“q ü óng->穷”哪个更接近“穷”字的发音?如果你普通话比较标准,很容易发现,其实我们一直以来发的都是后者都个音,只不过在写法上,用i代替了ü而已,事实上ü这个写法很不受待见,比如j、q、x与ü相拼时,要去掉两个点,又比如零声母字“迂”的发音实际上就是“ǖ”,但我们写成“yū”,由此可见,制定拼音方案的人在“想方设法的”不写ü,只有在lǜ(绿)、nǚ(女)中才“勉强(不得不)使用ü”;
- 护照等出国证件,把ü写成LY,比如你姓吕,就要写成:LYU。
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 | ||||||||
---|---|---|---|---|---|---|---|---|
声母(21个) | ㄅ (b) | ㄆ (p) | ㄇ (m) | ㄈ (f) | ㄉ (d) | ㄊ (t) | ㄋ (n) | ㄌ (l) |
ㄍ (g) | ㄎ (k) | ㄏ (h) | ㄐ (j) | ㄑ (q) | ㄒ (x) | |||
ㄓ (zh) | ㄔ (ch) | ㄕ (sh) | ㄖ (ri) | ㄗ (zi) | ㄘ (ci) | ㄙ (si) | ||
韵母(16个) | 帀 (-i) | ㄚ (a) | ㄛ (o) | ㄜ (e) | ㄝ (ê) | ㄧ/| (i) | ㄨ (u) | ㄩ (ü) |
ㄞ (ai) | ㄟ (ei) | ㄠ (ao) | ㄡ (ou) | ㄢ (an) | ㄣ (en) | ㄤ (ang) | ㄥ (eng) | |
ㄦ (er) | ||||||||
方言(3个) | ㄪ (v) | ㄫ (ng) | ㄬ (gn) |
- ㄪ、ㄫ、ㄬ只用于方言;
- 注音”ㄧ”在横写,有时候会写成”|”,但貌似写成横的时候比较多;
- 注音中没有 ui iu ie üe in un ün ing ong 这9个,剩下的15个与小学拼音24个韵母中的15个对应;
- ui iu原型其实是uei iou,所以注音中的ui iu其实是u+ei、i+ou,即:ㄨㄟ、ㄧㄡ;
- ie üe在注音中是:一ㄝ、ㄩㄝ;
- in ing原型是ien ieng,所以注音中的in ing其实是i+en、i+eng,即:一ㄣ、一ㄥ;
- un ün原型是uen üen,所以注音中的un ün其实是u+en、ü+en,即:ㄨㄣ、ㄩㄣ;
- ong在注音中不存在,拼音中的ong在注音中用ueng(u+eng)表示,即:ㄨㄥ;
- 帀 是拼音中的-i(前)或-i(后),未算在16个韵母中(因为这个只是表示zhi chi shi ri zi ci si中的i的发音时才用得上)。
个人根据网上资料总结归纳,如果有错误请指出,我会马上修正!

